官方微信
全国咨询热线:0755-82805168 简体中文 | ENGLISH

德纳党建

您的位置: 首页 > 德纳党建 > 德纳党建

【德纳党建】百年党史(81):中共党史上的100位人物篇(11)

更新时间:2021-06-23 16:10:45点击次数:1237次字号:T|T

中共党史上的100位人物

一个党的奇迹首先就是其成员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100年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多少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殚精竭虑,为人民鞠躬尽瘁;奋斗不息,一身只为兴国安邦——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郭永怀  傅连暲  张琴秋  徐特立  贺龙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防元勋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对氢弹,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的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以身殉国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人物荣誉

        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12月25日,国家内务部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

        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2003年9月18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


        “红色华佗”开国中将

          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长汀县人,医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

        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位医疗将军,开国中将。傅连暲长期担任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医疗卫生教育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为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事迹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发,福音医院外籍院长逃匿回国,他被推举为该院院长。在此前后,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从同情革命转为要求直接参加革命。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经汀州,他曾积极组织救治徐特立、陈赓等300余名伤病员。1929年3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4军占领汀州后,他在领导医院全力救治红军官兵伤病的同时,还为红军部队培训了一批医护人才。尔后,又利用福音医院院长的合法身份为红军提供许多情报和药品、医疗器械,并在经常为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诊治疾病过程中与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3年初,他毅然放弃福音医院院长月薪400银元的优厚待遇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并将该院全部设备迁至瑞金,领导组建了中央红色医院,任院长,同时兼任红色医务学校校长。对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华中华》发表专题文章“红匾送给捐助巨产的傅院长”,称赞他是“苏区第一个模范”。1934年4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医院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场救护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左路军行动,负责红军总司令部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继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医院院长。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负责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卫生处处长和军委总卫生部中共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2年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傅连璋的战友、原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贺诚的一封信上批示:"……傅连璋被迫死,亟应予以昭雪。贺诚幸存,傅已入土,呜呼哀哉!"此后,周恩来也作了重要批示,对他进行了赞扬和肯定,经中央军委批准为傅连璋将军和夫人陈真仁平反昭雪,恢复名誉。9月20日,解放军总后勤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灵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聂荣臻、徐向前、谭震林、王震、余秋里等出席了安灵仪式并赠送花圈。一面庄严、鲜红的党旗覆盖在没有骨灰的傅连璋将军骨灰盒上。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11月22日,总后勤部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公开为傅连璋将军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先后两次为同一个人平反,这在全国算是首例。

        傅连璋将军是解放军卫生工作创始人之一,在发展中西医,普及祖国医学,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解放军和人民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红军唯一女师长

        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

        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她的追悼会。

        人物成就

        在红军重要将领中,张琴秋是唯一的女性;虽然邓颖超、蔡畅、刘英、贺子珍、钟月林、邓六金等老大姐也参加了长征,但从事的大多为机要、秘书、及党团妇女工作,没有在红军作战部队中担任高级职务。

        19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少将军衔),在红军时代担任的最高职务为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而在红军时期,张琴秋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这些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组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领导红二、四两个方面军,张琴秋与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二十位红军高级领导人同为西北局委员,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而她的这一职务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2000年出版的《张国焘传》,将张琴秋与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曾中生、傅钟等人并列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

        由于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没有在部队工作,所以1955年没有给她授衔。否则的话,以张琴秋红军时代的资历,是完全可以授中将乃至上将以上的军衔的。

        在《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由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介绍我军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将领的《解放军将领传》中,张琴秋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权威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建党80周年前夕,北京一家著名报纸在"80位共产党员的故事"中,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师长"。但这是不准确的,张琴秋并未担任过其所说的"妇女独立师"的"师长",而是"妇女独立团"的团长。但她后来所担任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却是远远高于师长。

        从上海大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张琴秋走上了革命道路。

       但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女将军、女部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林彪、"四人帮"一伙迫害致死(坠楼自尽而亡)。

        张琴秋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又曾是陈昌浩的妻子,西路军失败后还被俘过,尤其是发生在50年代初期的一件事,更使她蒙受不白之冤。有一次,张琴秋听毛泽东作的内部报告。当毛泽东讲到"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时,张琴秋就顺手把这八个字写在自己笔记本扉页毛泽东像的上边。没想到"文革"期间,张琴秋就因此被定为"反党分子"。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琴秋的冤情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予张琴秋以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人物经历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 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教案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长为瞿秋白)。1934年,他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瞿秋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里,徐老骑马不过二千里,人称“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因年老记忆力减退,他自动申请免职。但是,他仍关心国事———“大跃进”时不表赞成,“文革”开始后又忧心不已。1966年国庆节上天安门时,他守在电梯旁等毛泽东,想倾诉心中想法。毛主席远远看见他后,马上打招呼并想走过来,可惜被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呼“万岁”的人隔开。徐老此后身体日衰,难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

        高度评价

        徐特立:坚强的老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朱德就在贺信中称赞他:“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

        ”莫文骅致信说:“你是我党中的老党员,没昏庸、腐化、骄傲、堕落的些微成分,思想是随时进步的,言语、行动都表现出像一个勇敢的新鲜活泼而可敬可爱的革命青年!”

        柳湜在报上著文,称“先生永远是发展的,永远是站在我们的前头,是大家的先生”。

        毛泽东的信则更是给予了一个最好的评价:“.....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两把菜刀传威名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16年1月参与领导湘西暴动,发动群众攻打石门县城。3月率领乡邻21人捣毁芭茅溪盐局,缴枪12支。随即,组织桑植讨袁护国民军并任总指挥,后任湘西护国军左翼第1梯团第2营营长。失败后前往长沙,改名贺龙。1917年9月回乡组织农民武装,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鄂战争,任湘西护法援鄂军民军第1路游击司令。12月因受上级猜忌被解除武装。返乡途中在石门、慈利交界的两水井,与吴玉霖用两把菜刀袭击慈利县长卫兵,夺枪两支,重新拉起队伍。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

        彻底平反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迫害。1967年1月在人身安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经周恩来安排,被转往西山。不久即失去人身自由,被立案“审查”。在诬陷面前,他坚贞不屈,为党和国家的命运担忧。1969年6月8日在糖尿病恶化的情况下被注射葡萄糖,9日即因糖尿病酸中毒而含恨去世。1973年2月,毛泽东就贺龙的问题作了自我批评,指示为其平反。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25号文件,为其恢复名誉,但不彻底。1975 年6月9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周恩来抱病出席讲话,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1982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的49号文件,对贺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他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

        人物评价

        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贺龙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追求真理,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和平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他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大公无私,刚直不阿,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豁达大度,爱护战士,关心群众。他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品德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编辑:Admin)

德纳党建

Party building

党建分类一

党建分类二

精彩阅读

更多+

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

0755-82805168

0755-82805168

denasws@gddena.com

总部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国际创新中心(汇德大厦)31层;德纳福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金中环商务大厦42楼

粤ICP备2021052132号  网站地图

Top